金壮龙《求是》杂志撰文:进一步全面深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 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大动力

发布时间:2024-11-16 12:51 来源:《求是》杂志、工信微报



进一步全面深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  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大动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金壮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历史主动和坚强决心,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是指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牢牢把握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大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一、深刻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的重大意义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工业化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现代化的进度和程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工业体系全、品种多、规模大的独特优势更加凸显,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企业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要深刻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的根本保障。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要把党中央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抓紧抓实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通过改革激发各方面创业创新创造动力与活力,在深化改革中开辟广阔前景。


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2023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达39.9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31.7%。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质量产品供给、产业基础能力等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这些问题,推进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国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图为2024年10月30日,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新华社记者 李鑫/摄


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需要统筹兼顾、同步推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发展格局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推动新型工业化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紧迫需要。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快速迭代,人工智能日益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深刻改变全球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强前沿重点领域布局,抢占发展制高点。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为赢得国际竞争战略主动提供坚实保障。


二、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的重要要求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系统部署,对深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决定》重大部署,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准确把握工作要求,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当前,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任务艰巨繁重,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拓展,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改革才能保持正确方向、坚强定力、强大合力。必须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领会党中央改革意图,把准改革指向,谋划落实举措,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贯穿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图为2024年8月28日,宁夏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公司数字化车间内,自动导向搬运车正在作业。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摄


把牢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的根本立场。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是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贯穿改革始终,既要着力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升信息通信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又要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善于总结基层典型经验,及时反映地方、企业、行业和人民群众意见诉求,使改革举措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人民愿望。


突出问题导向。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要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引领改革全方位展开、向纵深推进。紧扣推进新型工业化目标任务,深刻把握技术和产业发展重大趋势,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影响经营主体动力与活力的难点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风险问题等,不断为产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强化制度建设。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要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位置,注重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不断健全已有制度,根据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紧密结合产业实际,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行业治理的共性问题、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政策和标准体系,推动各方面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提高制度执行力,更好地在制度轨道上推进各项工作,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行业治理效能。


注重系统集成。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加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的整体谋划、系统布局,注重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方面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改革取向一致性,提升改革整体效能。着眼推进新型工业化重大任务,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合理安排改革举措的先后顺序、节奏时机,不断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各项改革在政策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三、扎实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的重点任务


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对标对表《决定》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的重大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


一是推动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强化发展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加强部门协同、央地联动,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聚,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推动进一步优化财税支持政策,健全重大战略任务资金保障机制,加大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公共服务等的支持。进一步深化产融合作,推动健全金融支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机制,构建重点产业链攻关的全链条金融服务支撑体系。优化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产业基金运作和监管机制,完善基金绩效考评体系,确保资金投向符合国家战略要求。推动完善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抓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实施,一体推进技术攻关、迭代应用、生态培育,加快重大战略性技术和产品攻关突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在企业布局建设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网络,优化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推进试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指导国家高新区实施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推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促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打造“火炬”品牌升级版。


三是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健全强化重点产业链发展的体制机制,围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坚持“一链一策”,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链主企业和用户企业“双牵头”攻关模式,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化点成珠、串珠成链,形成良好产业生态。建立健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健全政策体系,创新合作模式,鼓励转出地与承接地建立产值、收益、用地等指标的分享机制,聚焦强链补链办好产业转移对接活动,推动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四是健全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体制机制。加强统筹谋划、分业施策,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专项行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政策工具箱,强化制度约束和标准引领,加强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促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围绕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船舶、5G等领域,健全提升领先地位的体制机制,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推动完善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探索建立包容审慎的适应性监管体系,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6G、原子级制造、清洁氢、新型储能等新领域新赛道,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孵化与加速政策体系,落地一批重大应用和产业化项目。推动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


五是健全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制度。抢抓数字技术变革机遇,推动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点”、“线”、“面”协同发力,打造企业标杆,推进链式改造,建设数字园区、智慧集群,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夯实技术底座,发展智能产品,培育若干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行动,选择重点行业打造100个应用场景、1000家标杆企业。大力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工业软件、大数据、区块链、卫星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推进5G、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IPv6等规模部署和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体系化发展,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


六是健全工业绿色发展机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进工业发展方式创新,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完善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政策,健全工业节能节水、减污降碳等领域标准体系,加强节能降碳技术和产品研发与推广应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完善绿色制造标杆培育机制,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工业园区。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完善绿色环保、新能源装备等发展政策,持续推动内河、近海船舶电气化改造。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企业、园区、行业、区域间循环链接和协同利用,健全大宗工业固废管理机制,构建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发展。加强碳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制定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推广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积极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


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图为2024年9月8日,满载7.2万吨液化天然气的“中能北海”号靠泊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华瀛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进行接卸,这标志着中国石化在广东的首个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运。 人民图片 胡庆明/摄


七是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推动中小企业在数量质量提升、协同创新、数字化转型、融资促进、助企服务、融通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分级分类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好用好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建设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强化金融精准支持,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完善引才育才留才机制,助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八是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更好发挥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引导作用,加快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规划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做好“十四五”规划总结评估,加快“十五五”规划预研。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推进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科技、贸易、环保等政策协同,加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我国标准的国际化水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业指导,健全政府部门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提升服务企业能力和水平。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推动电信、互联网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