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先锋事迹展示 > 集体

践行延安精神 诠释教师真谛

这里只有三位全职教师和一位兼职教师,却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里起源于光电学院,面向的是对全校工科各专业本科生一视同仁训练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这里有一门辛苦至极却收获无以伦比的实验选修课——光电实验课。这里,就是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

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在北京理工大学享有盛誉,不仅是因为基地指导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屡屡获得全国高水平奖项,更是因为这里有愿意跟学生“较真”、认真负责的老师在为“学生的事儿”默默耕耘着。

弘扬延安精神,无私奉献,默默耕耘

光电创新基地由耄耋之年的张忠廉教授于2000年创建,2001年1月1日面向全校工科各专业本科生开放。它与新世纪同行,蕴含着老教授的理想:光电创新基地要走过一百年的历史。而张教授至今还坚持工作在人才培养的最前线,每天和学生一起工作到凌晨12点,一年只有春节才休息3天,张教授说,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早已成为习惯。

在张忠廉教授的感召下,基地的年轻教师也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每天指导所有同学完成实验回家时已是凌晨12点,夜深人静。就在2014年5月的首都高校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开赛前夜,张丽君和王冬晓两位老师在完成白天的工作后,还一直在实验室与学生一起通宵奋战,一丝不苟地帮助学生制作完善作品文档和演示视频,直到天色渐亮才回家,稍事休息后,上午又坐车前往竞赛场地指导参赛学生布展。这不是偶然,而是每一次大赛前必经的临战状态,对身强体壮的年轻学生来说都已不是轻易之事,而两位年轻的妈妈却依靠坚强的意志支持,毫无怨言。

光电创新基地的教师始终奉行延安精神,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指导思想,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研究实践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过光电创新基地培养的学生给予基地一致好评,在每一届学生的评教评语中,总能看到学生用“认真负责的好老师”来评价光电创新基地的老师,还会关心地叮嘱老师“工作太辛苦,要保重身体”。在课程总结中,同学们无一不表达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2009级杨龙同学则在总结时谈道:“光电创新基地的课改变了我的人生,正是从上了这个课,我痛下决心,一举改掉了沉迷网络游戏的坏习惯,重新开始认真学习,每天上自习到12点,在回宿舍凌晨的路上总能与张老师相遇。”

在这里,延安精神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感染着每一位在光电创新基地学习实践的同学们,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光电创新基地依靠三个半教师的勤奋工作,每年完成实验选修课、开放实验课和毕业实习等计划内实践教学6万多人学时,指导学生各级课外科技创新研究项目20项左右,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和科学合理的高效运行机制保证了各项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展开。

执着教育事业,锐意教改,孜孜以求

张忠廉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研究,20多年的教学改革经验总结出学生从学习理论知识转向开展科学研究需要一个中间环节——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于是,光电创新基地从创建开始,以培养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为核心,以电子科学技术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设计开设了一系列实践教学课程,从本科新生入学科技教育开始,至本科毕业实习,贯穿大学四年时间,逐步指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建立最佳知识结构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建立最佳智力和能力结构,接受培养的学生覆盖全校14个学院44个本科专业。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独立承担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深受校内外研究生导师、社会用人单位,乃至国际一流大学的欢迎。北京北方长城光电仪器有限公司与光电创新基地建立了多年固定的毕业生推荐招收合作关系,在反馈信息中表示:“这些毕业生经过了光、机、电、数字图像处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在‘做项目’的同时着力培养‘写文章’的能力,具有优良的系统工程能力。”光电创新基地创建后培养的第一届学生——2002级本科生中,已有依靠自身雄厚的技术实力自主创业获得成功的实例。

从2005年开始,光电创新基地还将本科实践教学改革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延伸扩展至研究生教学,建设光电与信息研究生创新教育平台,通过开设研究生创新训练和科学研究专项课程,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以促进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

十年执着于教育事业和实践教学研究工作,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用卓越的教学育人效果赢得了众口一致的良好口碑。为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光电创新基地还作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指定合作单位,定期接待中小学生参观和举办科技制作等科普活动,近期又被确立为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北京市八一中学和北京理工大学附小的科技创新活动基地,联合培养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除此以外,光电创新基地作为北京理工大学对外交流的窗口单位,还积极承担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工作,如2012年全国科普日、2013年北京科技周等,向社会公众展现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优秀成果。

教学改革的道路没有终点,正当光电创新基地的教学改革在国内形成巨大影响之时,2010年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对外交流社团合作举办的“科技领袖领导力论坛(STeLA)”又为光电创新基地和北京理工大学的学子开启了一扇通往国际舞台的大门。在这个论坛上,来自美国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欧洲法国巴黎高科,日本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和中国清华、北大、北理工等国际顶尖高校的50多名一流学生代表齐聚北京,就成为科技界领袖所需的领导力、协作能力展开为期8天的讨论、交流和实践。光电创新基地作为合作主办方,接待国际代表开展“小组项目研究”板块,招募的学生志愿者得以与这些优秀学生近距离交流共事,扩展国际视野,明确努力方向和目标。2015年8月,STeLA将重回北京,光电创新基地将再一次为这一国际盛事提供支持和指导,北理工学生也将迎来一次家门口的国际交流学习机会。

坚守师之真谛,培养人才,累累硕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长期辛苦付出,换来的是光电创新基地老师收获时的幸福时刻。

学期末每个同学与自己一个学期课上实验完成的仪表原理样机拍照“留念”时,他们已成长为熟悉基本电子制作工艺的“准工程师”;每个同学手里捧着一本由平时作业合订而成的沉甸甸的“珍品著作”时,他们已掌握了各种科技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工作方法;课程总结中,每个同学由衷地表达出对老师的感谢,作品和作业集让他们真切地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对平时课上实验时间长,课后作业太辛苦的抱怨瞬间演变成满满的成就感。

光电创新基地的老师们用对教师真谛的坚持和“一切为了学生”的爱,手把手教,无私付出,严格要求,认真负责,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为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基础。

就在2014年7月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光电创新基地指导的4个项目从北京赛区脱颖而出,一举斩获4项全国一等奖。这是光电创新基地指导的学生自2006年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以来连续第五届获得一等奖,共计获得全国一等奖10项,三等奖1项,所取得的成绩位居全国首位。除此以外,光电创新基地建立十多年来,还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顶级赛事中获多项全国一、二等奖。参赛学生感慨地说:“全国一等奖带给我的不仅是荣誉和奖杯,更让我整个人焕发出自信、沉稳的风采,感谢光电创新基地老师们一年来陪伴我们成长,扶我们上马,送我们踏上征程,荣誉和光环是我们献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2010年,张忠廉教授75岁高龄还被授予了“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不仅是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教师的理想和信念,更是因为他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培养着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及一大批信仰坚定、作风优良的骨干教师。张教授早年培养的青年教师郭宏、刘明奇等人,现在已步入中年,被学校选拔到了中层领导干部岗位。光电创新基地现在的骨干教师张丽君也是张教授的学生,从本科二年级开始跟随张教授,有志于投身教育事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张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如今已是光电创新基地的主讲教师、张教授的接班人,2013年被评为北京理工大学“理工先锋”党员和T-more优秀教师奖(创新指导类),是在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两个方面获得一致认可的“双优”教师。光电创新基地的另一位年轻教师王冬晓则是2006年光电创新基地指导学生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的队长,带着自己参赛的切身体会和大赛经验,受到张教授对学生无尽热爱的感召,2012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加入光电创新基地,成为光电创新基地发展的新生力量,也是极具潜力的一名年轻教师,在张教授的培养下快速成长。兼职教师唐义继承了张教授的科研方向,博士研究生期间潜心钻研紫外光应用技术,毕业后留校任教,受到张教授的言传身教,工作认真勤奋,富有创新精神,在完成自己的科研教学任务之余,还在光电创新基地兼职讲课,指导学生课外科学研究,为基地发展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光电创新基地的教师在张忠廉教授的带领下,坚持在实践中履行教师的职责,以有限的人力,用勤奋的工作,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指导学生走向成功,诠释教师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