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版图形状,有人说像一只雄鸡,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人的眼里,它却是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是这把火炬的托盘和手柄,哈工程人的情感、命运始终与这300万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这是学校专题片的开篇,是每名踏进军工大院的学生,入学后第一个认知常识。从入学到毕业,这种厚植了哈军工优良传统与“三个第一”价值追求的红色基因,始终贯穿于大学四年学习全过程,学生在校史中学习党史,从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需要,形成了学校独特的育人文化。
打造精品课程 传承红色基因
“每一次下潜,都肩负国家赋予的使命;每一米突破,都带着亿万人民关注的目光,愿为祖国深潜事业奉献一生。”载人深潜英雄唐嘉陵成为《海洋中国》的主讲人走上讲堂……
由船海领域6位名师主讲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海洋中国》通过讲述海洋强国史,为学生注入海洋强国梦,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品牌“金课”。
“紧扣学校办学特色,以课程思政为导向,课程内容、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突出‘新’字,以有情有爱、有温度、有感觉的《海洋中国》,树立热爱、投身专业领域的信念。”该课程创办者之一、该门课的主讲人之一、哈军工纪念馆馆长李宏说。
《海洋中国》的每个专题都注重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与案例,海洋学科领域青年专家殷敬伟将海洋科技与“真”结合,从科学层面深入探究海洋奥秘,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李宏从校史开始探寻一代代哈工程人与海洋的关系,将这份向海而生的情结与“善”结合,体现哈工程人对国家海洋事业的忠诚、拼搏的精神内核;严汝建在海洋文化馆通过“钓鱼岛”等著名海防案例,现场讲授中国海洋权益,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知史爱党、知史荣校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哈工程的名师团队将这门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相结合,每堂课程经过勘探、发掘、冶炼、加工完整的过程,让这门课在线上发生了化学反应,将“干巴巴的说教”转变为“热乎乎的教学”,学生更爱听了。
“同学们,你们认识海洋吗?自然、社会的视角关注的海洋有什么不同?认识海洋的意义是什么?”“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从这个角度,你们怎么认识中国的海洋领土?”“让学生了解海洋自然形态和资源特性、海洋在人类社会文明中的作用、认识海洋的方法论。”海洋一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熊学军启发式、代入式的讲述貌似在教学生“认识海洋”,但知识背后教会学生的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树立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学会用格局论、时空论、周期论来认识海洋,学习了海洋的由来、海洋资源、海洋现象,也为知识的获取提供了好的学习方法。”学生李晓萌说。
“老师问:信仰对学习的作用?我觉得,也许信仰是远方的目标、是前行的动力和心中不变的情怀,很庆幸大一选修了这门课。”学生刘涵笑说。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四次党代会报告中将“注重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学校先后出台了“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工程100条”,对课程思政做出了具体规划;2021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出台,要求将党建与业务融合,通过专题党课、专题研讨等环节,推进实施课程思政“十百千”工程,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创新学习形式 发扬红色传统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党史学习教育如果照本宣科,“抬头率”会大打折扣,学校党委坚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打造形式多样的红色思政课。
学校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了《哈军工文化园——党史学习路线图》。路线图设计了“哈军工红色文化传承一条路”“‘三海一核’特色文化体验路”“‘国之重器故事’宣讲创新路”等党史学习打卡路线。“哈军工红色文化传承一条路”以朱德视察原海军工程系的所在地31号楼为起始站点,途经陈赓雕像、奥列霍夫广场、哈军工纪念馆等,终点设在11号楼;“‘三海一核’特色文化体验路”以讲述船舶发展史及我国船舶工业成就的船舶博物馆为起始站点,途经十大名船展、船模拖曳水池实验室、海洋文化馆等,终点设在实验室水池;“‘国之重器故事’宣讲创新路”以“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研究”宣讲地为起始点,途经大水池实验室徐玉如院士雕像、水声楼、船海楼等,终点设在讲述“中国核潜艇发展及潜艇隐身材料的故事”的基础楼。
学校深度挖掘整合校内红色教育资源,将校史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结合已开展的师生党支部联讲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故事、教工党支部宣讲党领导下打造国之重器故事、学生党支部选讲经典党史故事等主题宣讲活动,把“三条党史学习路线图”作为学党史、讲党史、懂党史、用党史的“课程表”,教育引导师生赓续红色血脉,不断践行哈工程人的初心和使命。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学校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策划并推出“游园打卡学党史知校史”小程序,形成“线上+线下”党史校史教育资源图谱,校园所有红色景观均可扫码、听故事知校史,“国之重器故事”可预约线下听讲,弘扬老一辈哈军工人忠诚报国、严谨治学、甘为人梯、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范。挖掘校史中的红色基因,发现身边典型,使红色故事成为常学常新的生动育人课堂。
“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行?”舞台上,“钱学森”铿锵有力的话语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由学校机关党委出品,党员自编自演的红色舞台剧《传承》在校首演。该剧选取学校68载的史实片段,再现哈军工传人“三个第一”的价值追求,及“为船为海为国防”的家国情怀,是落实学校党委关于“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文化建设”工作部署的创新举措,也是学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话剧将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红色革命文化等思想教育元素融入其中,引起观众共鸣,激励师生传承红色传统、发扬哈军工精神,勇担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精彩的演出久久难忘,这场震撼心灵的“思政大课”,红色文化育人的“教学效果”更为宝贵。“向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前辈们学习,为祖国贡献青春力量。”动力学院大四学生王俊锋说。师生在剧中重温校史,对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理解更加深刻。
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打造红色文化、融入蓝色情怀,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造“传承哈军工精神”红色文化品牌,发挥矩阵效应、规模效应,将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树理想信念,做时代新人,担国之大任。”成为青年一代的目标所向。
融入思政课程 赓续红色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哈军工精神与校史文化”专题已进入联合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培养方案,3个学时的专题讲授,为学生埋下红色的种子。日前,哈军工纪念馆被批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年均接待游客、游学师生7万余人。哈军工纪念馆为我们深挖红色资源,赓续红色精神提供了珍贵的史实资料,是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课堂。“我代表学校欢迎你们,自哈军工以来的第62期学员……”每年的“开学第一课”,校长姚郁重复着同样的开场白,利用学校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学校将党史融入校史,将哈军工文化融入新生开学第一课,传递的正是哈军工传人的初心与使命。
2021级的新生共4000余人,在哈军工纪念馆、海洋文化馆、船舶博物馆共上入学生动一课。受命群雕、军工历史沙盘、毛主席为军事工程学院院报题写的报名“工学”,都向新生同学展示学校深厚的历史。大学生志愿讲师承担着讲授任务,他们既是受教者,同时也是施教者,围绕哈军工为什么创建、哈军工的建设与发展、哈军工培养的人才、哈军工做出的贡献进行讲解,让新生更好地了解哈军工的历史,自觉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在参观之后,学生要给予讲解员星级评价,同时开展“校史故事我来讲”为主题的手机随手拍活动,以及“带你闯关”新生微论文征集的活动,以“讲、评、研、赛”的形式搭建实践教学体系,上好大学开学第一课。
大一新生动力与能源学院的莫菲说:“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了哈军工纪念馆,在这里,我看到了学校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同时让我也感受颇丰。进入展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幅油画《运筹》,讲述了哈军工创建的决心以及创建背后的艰辛努力。在哈军工历史陈列展厅,了解了哈军工建校的历程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纪念馆一行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校的光辉历史,领悟到我校光荣的哈军工精神。在我看来,哈军工精神就是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是忠于祖国、忠于信仰的红色革命精神,就如同油画《经典问答》中所描述,钱学森从美国奋不顾身回到祖国,为祖国军工科技献身科学精神,就是陈赓、徐立行、张衍、李懋之等人在建校之初面对一穷二白的境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在最好的年华里,流入了红色血液,作为哈军工的后继者,我有义务发扬并继承哈军工精神,秉承‘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成为一名优秀的军工传人。”
以哈军工办学历史为切入点,以学校自身建设史为逻辑线索,贯通“四史”学习脉络,哈军工纪念馆陆续推出了党史教育定制版主题参观、专题展览、系列讲座等“四项”菜单服务,将“党旗下的哈军工精神”进党课,将“强国安邦勇攀高峰---哈军工的科学家精神图片展”进校园,在工学报开辟“学党史知校史”专栏,录制“藏品有话说”系列微视频,培训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全方位多角度讲述红色故事,纪念馆通过加强对现场讲解和实践教学等环节的质量控制,试点融入情景式、沉浸式讲授来提升教育效果,凝聚更多的人为社会倾注爱国、强军、忠诚、奉献的正能量,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紧紧相连。黑龙江省省委书记张庆伟参观哈军工纪念馆时指出:“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培育的哈军工精神,始终以服务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为使命。”
畅游在校园里,北海、南海、西海、东海路,一条条以海命名的小路,处处承载了哈工程师生向海而生的情结;11号楼前厅的毛主席像、伫立在军工操场的陈赓老院长、哈军工纪念馆门前的受命群雕,每一位前辈的名字的背后都是一段珍贵的红色记忆;继船舶博物馆、哈军工纪念馆、海洋文化馆之后,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史馆正如火如荼地筹建,学校党委集全力为师生打造学史知史的实践场馆,铺就一条条宽阔坦荡的红色育人路,宝贵的红色记忆、对大海的深情厚谊,润物无声地将红色精神不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