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国经济新方位”?
12月14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研究部署2017年的经济工作。《人民日报》在长篇述评中首次以醒目的标题提出了中国经济“新方位”,引起广泛关注。“方位”原是一个地理坐标概念,主要用以标示事物所处的准确位置。评述认为,在驶向民族复兴彼岸的海面上,中国经济航船的经纬度也在不断变化。通过准确定位所处的坐标,可以更加精准的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以及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中国经济“新方位”,既是指在全球经济的大格局中,中国经济所处的战略空间,也有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中国经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设计与展望。因此,“中国经济新方位”,不仅是对中国经济的一个新提法、新概念,更是对中国经济在时间、空间、层次上的准确定位。
如何认识中国经济新方位?
在时间上,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二战后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纪录的经济体,中国经济正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三大关键节点,在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经济的新方位,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关键节点,因此应当用新的眼光、思维、理念及政策来看待当下和将来的中国经济。
在空间上,中国经济步入了新的战略格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贸易规模全球第一,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和中国经济总量的提升,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贸易平衡等方面将承担更多责任,在对外贸易、跨境投资、技术合作等方面可能会面临更加复杂而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因此,应当用新的发展格局和视野来审视中国经济。
在理论上,中国经济贡献了新的发展理论。在现阶段,中国经济最缺乏的,可能不再是资源要素,也不再是战略机遇,而恰恰是新的经济学思想的突破。近年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新常态、新理念、供给侧改革以及中国经济新方位等一系列新的经济思想,逐步构建起一个新的经济学思维框架。中国经济新方位的提出,不仅是中国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下经济政策的指导方针,更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思想的系统总结,将为经济学的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如何把握中国经济新方位?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大、结构调整难等诸多挑战,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因此,我们应当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定标中国经济新方位,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一是确保稳中求进。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经济增长由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下降为7%左右,为了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一方面要在经济增长速度可能继续有所放慢的背景下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积极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培育经济增长的新优势、新动能,从而使中国经济稳定在合理区间基础上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但这种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从而为我国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瞄准国际创新趋势和特点推进原始创新、现有技术的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三是推进均衡发展。近年来,随着“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为此习近平同志指出:“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要结合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下大力气补齐发展短板、挖掘增长潜力、告别区域“瘸腿”,通过政策扶持、对口帮扶、产业支持、转型升级等多种路径,促进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升了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地址:中国北京西长安街13号邮编: 100804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标识码:bm07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