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部署  | 政策措施  | 动态信息  | 典型案例  | 专家观点  | 新闻评论  | 地方工作  | 试点示范
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策措施
 
《重庆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09-04-13 14:24      信息来源:信息化司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地掀起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组织模式的更新。为了迎接世界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挑战,在新的世界竞争格局中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共中央提出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重庆市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正处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渝战略的决定》(渝委发〔 2001 18 号)也明确提出加快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嫁接的步伐,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因此,在 十五 期间,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认真规划,坚定不移地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共同推进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宏伟目标。

一、重庆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面临的形势

(一)全球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新经济时代正在来临,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国际竞争中的关键因素

当今,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新兴的主导型产业,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2000 年世界经济增长 4.7 %,而信息产业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18.2% ;美国经济增长 5.2 %,其中信息产业的贡献率约 1/3 ,占 GDP 8 %以上,超过了汽车和金融业,成为最大的产业。对此,世界各国都在争抢信息技术这一发展高新技术、参与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美国提出了 “21 世纪信息技术计划 IT2 ),欧盟提出了 网络欧洲 概念,东盟各国也签署了 电子东盟 的框架协定。连发展中国家印度也正在制定计划,力争成为 21 世纪初的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大国。一场国际性的信息技术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竞赛已经开始。

(二)我国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信息化进程刚刚起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举措正在实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基础整体上还非常薄弱,信息产业技术水平和社会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世界经济全球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已不允许我们走传统的先工业化、城市化,再信息化的线性串行式发展道路。中共中央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全国各地积极响应。经济较发达地区正大力推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计划;西部各地区也积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提出了旨在促进本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及传统产业改造的政策措施。因此,在 21 世纪刚刚开始的关键历史时刻,全国各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区域经济上水平、跨台阶的千帆竞发的态势正在形成。

(三)我市信息产业发展缓慢,传统工业信息化程度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困难与优势并存。

目前,我市有专门从事电子、通信、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工程及工业自动化设备研发和系统集成等信息产业的主要企业 50 余家。 2000 年我市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 40.3 亿元,仅占工业总产值的 2.5 %,其中消费类电子产值占 58 %,只有 8 家企业产值上亿元。尽管我市传统产业的企业中出现了一批在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等方面自动化、网络化程度较高的骨干企业,但工业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仍处于较低的地位。初步建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的企业 8 家,有自己网站的企业 30 余家,能够在网上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很少。据国家信息办测算结果,我市信息化平均指数为 25.8 ,低于全国 26.3 的平均水平。对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信息化水平虽然在西部地区属于前列,但是和全国较发达地区,尤其是主要中心城市相比,速度慢了,总量小了,技术落后了。

尽管我市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面临着观念、体制、人才、技术、资金等诸多的困难,但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和较好的基础。其一,拥有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等一批在光电子、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学科具有优势的大专院校,拥有一批从事信息产业研发的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拥有信息技术领域的院士和一批知名专家、专业技术人员,这是我市发展信息产业的宝贵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其二,我市已成长了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和技术实力、先进的管理体制、适销对路的高新技术产品,并表现出可喜发展势头的信息技术企业。这是我市信息技术向更深的层面、更宽阔领域发展的骨干力量。其三,重庆市信息港建设计划正逐步实施,以宽带城域网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企业上网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效,这些为我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必需的网络环境。其四,我市传统产业中,一批骨干企业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加强企业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管理,提高企业效益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为我市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计划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起到了观念带动和技术示范作用。

在更富创造性和竞争性的 21 世纪曙光初露的时刻,我们既要正视自己的落后和困难,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信息化浪潮带来的历史机遇,选择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的经济追赶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实现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跨越式发展。

二、重庆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重庆市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必须与世界信息化及西部大开发的主旋律相和谐,坚持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以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基础,以刺激信息需求、普及信息技术为动力,以信息技术产业化与企业信息化为重点,以大中型项目的策划、培育为切入点,最终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日渐壮大的信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技术升级,带动全市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

2005 年力争实现以下预期目标:

1. 在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基础方面,以光缆为主,微波、卫星为辅的信息传输骨干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信息综合应用体系建设等 数字化重庆 基础设施的构建基本完成,西部信息集散和辐射的中心城市的雏形基本形成。信息需求大幅提高,主城区和万州区、涪陵区的互联网用户占人口的比例和社会信息化平均指数等关键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传统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处于西部地区前列,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关联度有较大幅度提高。

2. 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水平方面,光电子、微电子、网络、通信及软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获得突破性进展,信息产业规模和效益基本达到我国中部地区发达城市的水平,增加值约占全市 GDP3 %,逐步培育成为我市重要的主导产业。

3. 在传统产业信息化产品与装备的制造水平方面,以自动化仪器仪表、数控加工设备、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等为代表的系列数字化、智能型工业产品与装备的研究开发能力有大的提高,生产规模达 60 亿元以上。传统工业企业底层综合自动化、现场总线化水平达西部地区一流水平,机械、冶金、化工等行业重大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配套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达到国内较先进的水平。

4. 在企业信息化水平方面,以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技术为重点的现代制造技术在 60% 以上的大型企业和部分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中得到较好的应用,建成 50 个左右 CIMS 应用示范工程; 80% 以上的大型企业和部分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有较完整的企业内部网络和较实用的企业内部网络化管理系统;初步建成机械、化工、医药、建材等主要行业的企业间电子商务( Business to Business ,简称 B to B )系统, 30 %以上的大型企业和部分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能有效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达西部地区最好水平。

5. 在信息化带动下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改善,企业管理水平和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明显提高。工业增加值达 880 亿元以上,平均增长率达 10.5 %,约占 GDP35% ,规模和效益处于西部地区前列。

三、重庆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实施路线

推进重庆市国民经济与社会的信息化,实现用信息化带动重庆的传统工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社会与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我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路线为: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展开四个层面,整体推进;突出三条主线,率先突破;抓好 14 个重点项目,稳步实施。

(一)展开四个层面,保证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结合、互为动力地整体推进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包含了公共网络设施与服务、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传统产业信息化产品与设备及企业信息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既不能孤立,也不可偏颇。依据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的技术发展梯次,从四个层面上,全面地开展工作。

1. 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基础性层面。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包括 IT 制造业、软件业、系统集成及服务业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要利用境外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资本扩张及产业梯次转移之机,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或较先进水平的信息产业项目,迅速提高重庆信息产业的水平和规模;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发展以光电子产品、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等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要发挥信息产业的现有基础和相对优势,优先发展光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及终端、数字化家电(彩电、数码像机)、军事信息化装备、应用软件等信息产品及相关的信息服务业;要集中力量开展信息产业中长期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尤其要培植具有很强的渐进性、渗透性和带动性的软件产业,保证我市信息产业有相当的技术储备和发展后劲。

2. 工业产品与重大装备数字化层面。

广泛应用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智能控制等较成熟的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的功能和技术水平(产品级),提高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水平(装备级)。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技术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鼓励开发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数字化产品;以汽车摩托车等支柱产业为引导,以工业自动化装备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具有较大市场需求的信息化仪器仪表和零部件;充分发挥工业自动化、计算机等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学者的作用,提高我市信息化装备(如数控加工设备,大中型自动化设备等)的研发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重点推广若干对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加工、检测等关键生产环节和工艺产生积极影响的现代信息化制造技术。

3. 企业生产流程和管理自动化层面。

充分利用计算机局域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软件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重点推进企业内部网络( Intranet )基础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工程和企业资源计划( ERP )等重要软件应用推广工程,实现企业内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管理与监控及企业生产流程与决策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科学化,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4. 经济交流与企业运营的网络化层面。

加快重庆信息港、高速宽带网络和公共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建设,尽快改善重庆地区网络环境,拉动社会经济领域对网络的需求。在加快网络安全认证体系( CA )、网络安全支付结算体系、电子数据交换体系( EDI )建设,引导传统企业生产流程、供应销售链的再造和重组的同时,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和以 B to B 模式为主的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活动,扩大国内外和市内外的经济技术交流,促进同业或上下游企业间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商贸合作,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二)突出三条主线,力争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在基础良好、带动性强的关键方向上率先突破

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必须实事求是,扬长避短,凸显特色,集中力量,在关键方向上获得突破性进展。

1. 发挥光电材料与元器件的技术优势,将重庆建成国内重要的光电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

我市拥有一批从事光电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在光电子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人才培养、产业基础等方面体系相对完整,颇具优势和特色,是国内公认的发展光电产业最具基础的城市之一。因此,必须抓住世界光电子产业正处高速增长期,国内各地区光电产业化均刚刚起步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依靠制度创新,激活现有产业资源,加大引资力度,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梯次;制定优惠政策,留住和吸引光电技术高层次和应用型人才。

  十五 期间,我市光电产业发展要重点解决资金和人才两大瓶颈问题,采用本地成果产业化和引进项目消化吸收两种基本形式,发展光通信及网络产品、光电图像产品、光电材料及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光存储产品等 5 大类项目。大胆引进境外的优势 IT 企业进入重庆,培育若干产值上 10 亿元的大型光电子企业或企业集团,带动一大批产值上千万元的中小型光电企业,尽快扩大产业规模,使之成为重庆市高技术、高增长、高效益的新兴支柱产业,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光电子产业生产、出口基地和研究、开发与人才培养中心。

2. 发挥机械制造业总量和配套能力的相对优势,将重庆建成国内一流、西部最大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具有以汽车、摩托车、船舶、机床、仪器仪表等机械加工业为主体的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具有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庆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宗申摩托车集团公司等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具有一批国家级 CIMS 应用示范工程和一批从事现代制造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技术中心和众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既具有良好的技术条件和产业基础,也是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经济腾飞的关键。

重庆市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加快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先进设计、制造、管理技术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加快传统制造业生产流程及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加快信息网络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融合与集成,初步实现在区域化网络化环境下企业及企业间的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程分析和加工制造的一体化、数字化和柔性化;初步实现我市制造业由高投入、高产量、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向低成本、高附加值的集约型经济模式的转变。使我市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和整体技术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生产总值和利税总值继续保持支柱产业的地位。

3. 发挥应用软件与系统集成的基础优势,将重庆建成具有鲜明区域经济特色的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

我市软件技术及软件产业起步较晚,总体上看发展缓慢,企业规模小而分散,但是近几年仍涌现了一批颇具竞争实力的从事软件开发或系统集成企业,涌现了一批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较知名的软件产品,这些公司和产品构成了我市发展软件产业的基础和骨干力量。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正由以硬件为主导向以软件为主导的方向过渡,信息技术普及、信息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及国家对软件产业的鼓励性政策,均预示着我国软件产业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重庆市软件产业不可失去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力争在重点领域获得突破。

重庆市软件产业的发展策略,要充分考虑到我市以制造业为主的区域经济特点,以及我市软件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现状及软件技术发展趋势。在软件产业政策方面,鼓励各类通用应用软件、各领域专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的开发,避免重复国内外著名软件企业以大型系统软件、平台软件为主的开发路径;在软件企业相对集中、环境较好的地区建设重庆软件产业园,鼓励中小型软件企业实行资产重组、联合开发,促成重庆软件业走规模化发展道路,避免重复走软件业原始期单体作坊式的开发路径;鼓励国外、市外技术和资金的进入,避免重复走单一的 滚雪球 式内涵发展路线。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市场运作相配合,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相结合, 十五 期间,力争培育一批产值上亿元的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企业,总产值达 25 亿元以上,将重庆建成西部重要的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

(三)抓好 14 个重点项目,确保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重点突出、成效显著地稳步实施

为了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实施突出重点,落实到项目,体现在效益, 十五 期间,集中力量抓好 14 个重点项目。

1.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重庆信息港宽带高速骨干城域网络工程和数字重庆地理信息系统等网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成以光传输为主的覆盖主城区 50 万个人用户和 5000 个集团用户的网络系统,建成地理、资源、生态、教育、科技、社会等公用数据库系统和 CA 认证中心等。

目标:到 2005 年,我市出口带宽紧张和网上信息资源贫乏的状况从根本上得以缓解,西南互联网交换中心的地位基本确定, 数字重庆 基本框架构建基本完成。

2. 光电子技术及产品的产业化。

重点依托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学院、西南师范大学、信息产业部电子 24 所、信息产业部电子 26 所、信息产业部电子 44 所、西南计算机公司、重庆明光仪器厂、重庆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川仪六厂、川仪八厂、和记奥普泰等高校、研究院所和光电企业技术、人才和设备资源,根据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及投资规模效益等实际情况,在光电产业 5 个重点发展领域中,优先实施光有源器件(光收发模块、光纤接收组件、电光调制器等)、光无源器件(光波分复用器、光密集波分复用器等)、光传输设备( SDH PDH 、机顶盒)、人工晶体功能元件、数码像机、数码摄录像机、光驱光盘、红外摄像仪、专用扫描仪、光学晶体和压电晶体材料、光电器件、激光加工设备、激光医疗设备、工业断层扫描仪、激光陀螺等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项目。重点引进美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光电子元器件及整机制造企业的技术和资本,加快我市光电产业的启动速度。

目标:到 2005 年,初步形成以光电材料及元器件、光电图像产品为主干的光电子产业和一批龙头企业,力争年产值达 100 亿元。

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

进一步扩大川仪六厂多层厚膜专用集成电路的产业规模;扩大信息产业部电子 24 所模拟集成电路及其 A/D D/A 转换器、射频电路等相应产品的生产能力;完善和扩大信息产业部电子 26 所声表面波( SAW )器件的生产能力,重点抓好微电子机械系统( MEMS )生产线及 MEMS 设计、加工、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加大引资力度,力争引进国外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尽快扩大我市微电子产业规模和技术层次。

目标:初步奠定我市微电子产业基础,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产值达 10 亿以上。

4. 通信设备产业化。

扶持重庆通信设备公司、重庆金美通信有限责任公司、重庆信威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及重庆邮电学院等具有技术优势或产品基础的骨干通信设备研发、生产企业和高等院校的成长和发展;支持爱立信、诺基亚、中兴通讯、华为、大唐电信等著名通信设备公司在重庆发展;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重点培育 SCDMA 无线用户环路系统设备、宽带无线接入通信系统、 MSTV-1 卫星通信自动跟踪接收系统、光通信设备、网络节点设备、路由设备及安全防火墙设备等产业化项目;重点支持爱立信 MINI-LINK 等系列微波通信设备扩大产业规模和本地化工作,尽快建成无线宽带接入系统、传输系统等通信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积极扶持 蓝牙 技术的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

目标: 2005 年前,建立 1 2 个产值上 10 亿元的大型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建成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及设备的研发、生产、出口基地。

5. 应用软件与嵌入式软件产业化。

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是软件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技术含量和对传统产业的带动性。在充分发挥重庆宏声新思维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博恩科技有限公司、东大金算盘软件公司等企业的产业骨干作用的同时,加强同境外、市外具有技术、产品、市场优势的软件企业的合作,大力发展通用应用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络管理软件、教育娱乐软件、电子商务软件等)和各领域专用应用软件(工商财税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工程软件、智能交通软件、工业过程智能控制软件及各类资源数据库管理软件等),促进我市传统产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重钢电子公司等传统产业中 IT 企业及企业技术中心的特殊作用和技术优势,打破硬件和软件产品相独立的传统格局,尽快形成软硬件一体化的嵌入式软件开发队伍和软件企业群,促进我市网络、通信、仪表、智能控制、智能家电、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产业高速发展。

目标:到 2005 年,建成西部重要的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的开发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软件企业和应用软件品牌。

6. 企业内部网络建设示范工程。

企业内部网络( Intranet )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性设施,是实现企业网络化运营的先决条件。要加快推进以大中型企业为主的企业内部计算机网络的建设示范工程,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探索企业投入、市场运作等多种建网形式,每年选择部分大型企业和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先进、规范的网络接入系统、传输系统、交换系统、安全系统的企业内部网络,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效益明显的由信息管理、物资管理、资金管理、营销管理及办公自动化等构成的综合管理系统。

目标:到 2005 年,我市 80% 以上的大型企业建有功能较完善的企业内部网络,并由此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开展网络建设,全市企业网络化环境明显改善。

7. 企业间电子商务。

根据我市工业经济结构的特点及目前电子商务技术、安全、配送体系等公共平台建设情况,近期重点推行以企业物料采购为主要内容的企业间电子商务模式( B to B )。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统一指导下,以中国技术创新服务信息网( CTN )重庆网站和技术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网站为基础,联合国内外知名的具有丰富的电子商务经验的 IT 企业,组建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的 B to B 模式的专业网站和电子商务公司,在一站式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支撑下,联合国内外主要采购商和供应商(上、下游公司),组成可按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等行业分区的、可在线进行咨询、选购、交易等商贸活动的重庆数字商城,以扩大企业的视野和业务范围,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促进经营理念的更新。

目标:到 2005 年, 30 %以上的大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并由此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的网上经营活动。电子商务交易金额达 100 亿元以上,使重庆成为西南地区 B to B 电子商务中心。

8.CIMS 技术应用推广工程。

作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首先以相当成熟且已有成功应用的 CAD 技术为基础,在全市大型制造企业和部分条件较好的中小企业中,实施 CIMS 技术应用推广工程,有计划、分步骤、按层次推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程设计的自动化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应用。在大型企业和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中,每年选 10 家左右企业重点建设功能较完整的 CIMS 系统,发挥其对中小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华陶瓷业有限公司等 8 家企业初步完成的国家级 CIMS 应用示范工程为基础,依靠重庆大学等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研发能力,利用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宏声新思维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激光快速型技术中心( RP D )等 IT 企业和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庆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中心的工程技术实力,积极探索以资本、技术和资源为纽带的新的组织模式,逐步实施技术层面更高、资源综合性更强、辐射域更广的 区域性网络化制造系统应用示范工程

目标:到 2005 年, 60 %的大型企业较好地实施了 CIMS 工程,全市实施 CIMS 工程的企业总数达 110 家左右,其中 50 项为 CIMS 应用示范工程。 CIMS 技术及其应用的深度、广度和实效,处于国内一流水平。

9. 汽车电子产业化。

以重庆卡福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重庆集诚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巴山仪器厂等企业为骨干,发挥我市电子信息类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大力引进通用、福特、日本电装等欧美、日本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通过机械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车用零部件生产企业与嵌入式软件研发单位的联合,本地优惠的产业政策与国外资本与技术的结合,迅速发展与我市支柱产业汽车、摩托车产品相配套的信息化零部件及其制造与运营专用的光机电一体化产品。重点开发汽车导航系统(卫星定位、电子地图)、汽车控制系统(自动变速器、电喷技术等)、汽车安全系统(汽车防抱死系统 ABS 、汽车防撞系统等)、汽车防盗系统、汽车通信系统、汽车数字化视听设备、智能交通(包括自动收费)系统产品等,提高我市汽车、摩托车的配套能力、技术含量和消费档次,同时带动光电子产品、数字化家电等产业的发展。

目标:到 2005 年,初步建成重庆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年产值达 20 亿元以上。

10. 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化。

以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重钢电子公司等企业为骨干,加强同国内外著名公司的合作,重点发展我市自动化仪器仪表和工业过程检测与控制设备制造产业,重点抓好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FCS )、智能现场仪表、智能化数控加工技术、激光加工等光机电一体化设备、超精度加工技术等重大项目的产品开发、设备制造及其产业化,全面提高我市自动化仪器仪表的自主开发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提高传统制造业关键设备的数控(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目标:培育 1 2 家国内一流、产值上 10 亿元的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及设备的开发、生产和集成的骨干企业,年产值达 30 亿元,形成信息产业中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建成国内新型仪器仪表生产基地之一。

11.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信息化。

重大工业信息化技术装备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是工业化水平和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要加强信息产业同装备制造业及其它产业的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发挥重钢电子公司等扎根于传统产业的信息产业企业的特殊作用,以电子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为基础,重点开发研制高速高精度数控化加工、冶炼及连轧连铸、城市轻轨交通、城市环保、煤炭采掘、运输及安全监控、天然气化工等方面的自动化、智能化成套技术装备。

目标:培育 1 2 家从事大型工业信息化技术装备研发和制造的骨干企业,使我市重大技术装备的开发能力、配套能力和产业规模有较大的提高。

12. 传统产业生产过程信息化。

在我市机械制造、冶金、煤炭、电力、纺织、化工、建材,轻工(陶瓷)等传统产业中,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除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 )等带有共性的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外,尤其要根据各产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确定不同的技术路线和信息化载体,重点实现连续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例如,冶金产业中高炉炉况检测与操作专家系统,转炉、电炉炼钢及精炼过程的自动化、连轧连铸控制过程的智能化,电解铝工艺的模糊控制技术等;煤炭产业中采掘、运输、提升等过程的可视化和自动化,通风调速、安全监控、质量检测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机械工业中的自动化生产线建线技术,工业机械手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柔性制造、并行工程技术和激光快速原形技术,数控机床制造及现有设备数控化改造等;电力工业中的电力调度及服务的自动化,电网稳定性控制等;医药化工产业中的生化反应过程的自动化检测与控制,新药开发中数字化试验方法与信息化实验手段的应用等;交通运输业中铁路、公路和船舶运营管理的信息化与网络化, GPS 技术及智能交通系统等;纺织产业中的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新型纺机系列的研制与应用,计算机自动测配色、配液、调浆、制网和无版印花技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先进版型设计技术和小批量个性化快速生产、加工技术等。

目标:到 2005 年,汽车摩托车、机械、化工医药产业的信息化,达到国内同行业的一流水平,冶金、纺织、能源、轻工等主要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居国内较好水平。

13. 生物信息技术应用工程。

生物信息技术将是本世纪最具有产业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之一。要抓住此项新兴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地区之间差距不很大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重庆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在生物信息技术领域的人才、技术基础,重庆太极集团有限公司、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雨水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农药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产业基础,适时引进国外先进生物信息技术与产品,大力发展信息化生物工程检测设备制造技术和信息化生物工程试验技术的产业化。尽快实施生物芯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程,组织力量重点研究和掌握基因芯片制备技术、样品制备技术和杂交反应及信号检测技术。要采用多元融资模式,重点开发生物芯片技术在药物发现与筛选(包括传统中药有效成份筛选)、药物基因组、疾病诊断和预测、个性化医药、农作物优选及新型农药、环保与卫生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性项目,重点抓好微阵列芯片喷印点样仪、血液现场分离芯片、生物芯片制备软刻法等生物信息产品和技术的产业化,促进我市医药、化工等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

目标:到 2005 年,生物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居国内前列,生物芯片技术初步形成快速增长的新兴产业。

14. 重点信息技术和产品推广工程。

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各类技术服务中介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重点推广:( 1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类( CAX )软件与技术;( 2 )计算机辅助管理软件,如企业办公自动化软件、企业财务管理软件、企业资源管理计划软件( ERP/MRP )、建筑金属结构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生产管理集成系统等;( 3 )柔性制造技术、并行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激光快速原型成型技术等现代制造技术,( 4 )智能控制应用技术,如模糊控制技术及产品、神经网络控制技术及产品、单片机应用、可编程控制器( PLC )应用技术等。

目标:到 2005 年,上述主要信息技术及软件产品在我市大中型企业的设计、生产和企业运营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CAD 技术要在大中型制造企业中得到普及。工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整体上有显著的提高。

四、重庆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社会支持系统

企业是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主体,市场规律和经济效益是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本导向,而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推动,具有创业精神和献身精神的优秀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专家及中介机构的技术咨询服务,金融部门的有力配合,是保障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能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最基本的社会支撑体系。

(一)政策激励体系

1. 加大对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可行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思想认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

2. 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科学研究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信息产业和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持。

3. 在市信息化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支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项目。

4. 市级有关部门在安排项目时,要优先考虑信息产业项目和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项目。对于企业信息化工作积极、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

5. 加大引资嫁接工作力度,支持和鼓励境外或国内发达地区的企业以合资或独资的形式进入重庆信息产业,入驻重庆北部新区和重庆大学科技园区。对于技术领先、投资额大、带动性强的引进项目和企业,要给予特别的优惠政策,必要时可以实行一户一策,个案处理。加强产业政策导向,鼓励市内传统产业企业,尤其是过度竞争的传统产业的资本及资源流向信息产业。

(二)人才支撑体系

1. 建立人才集聚的新机制。加快制定能留住和吸引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所必需的一大批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通过设立创业基金、扩大技术入股比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在调动、购房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等项措施,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和创业环境。

2. 建立人才培养新机制。依托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等大专院校,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层次以上电子信息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造就更多的信息产业技术骨干;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培养更多的满足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所需要的、兼有信息技术和其它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开展企业信息化管理干部培训工作,对企业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主管部门领导等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及企业信息化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轮训。

(三)技术服务体系

1.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在国内外选聘一批在信息技术、工程管理等领域学术造诣深、实践经验丰富且富有创新精神的专家,组成重庆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专家组,开展技术咨询、人才教育、关键和共性技术协同研究与开发、产业政策研究等技术层面的工作。

2. 大力培育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服务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具有研发实力和工程经验的 IT 企业及基础好的企业技术中心,培育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重庆市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中心和重庆市现代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中心。按市场规律,整合和优化社会上的技术、人才和设备等资源,让企业自主决策选择必要的技术依托单位或服务机构,降低企业信息化的成本和风险。

(四)投资保障体系

1.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各类投资机构,要处理好政府宏观指导和市场效益导向关系,正确认识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收益、高风险性,在政府有关部门指导下,加强行动协同、信息沟通,在资金上优先支持信息技术产业化项目和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

2. 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体制,探索和推行多元融资模式。充分利用政府、社会机构和个人等多方面的资金,保障我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增强我市对重大关键性项目的启动能力和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的孵化培育能力。



    3. 培育和鼓励一些技术先进、市场潜力大、盈利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建立较为广泛的直接融资体系。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 04000001号 地址: 中国北京西长安街13号 邮编: 100804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