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工程院 朱高峰院士
一、中国必须实现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中国要不要走工业化的道路,是有不同意见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西方的一些“未来学家”提出,中国可以不走发达国家的老路,跳过工业化而直接进入后工业时代,国内也有一些人与之响应。一段时间内形成了舆论,对我国工业的发展,尤其是传统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然多数人并不同意这种看法,党中央,国务院也坚定地宣示,中国仍然要实现工业化,并在历次党代会报告和五年计划中明确地作了表述。当然上述说法至今仍存在,两三年前仍有西方人来华作这方面的宣传。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走工业化道路呢?首先是因为工业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主要来自于工业,即使是自然资源大多也要经过采集、加工后才能使用,农产品也大多要经过各种处理后才能为人们所用,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已数倍于农业本身。所以针对西方有人鼓吹中国要少搞些原子(物质基础),多搞些皮特(信息的基本度量单位),宋健同志曾大声疾呼,我们不要上当,人们吃的、穿的、用的还都是原子,而不是皮特。
其次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占世界第一。某些很小的国家和地区因为人口少,所以很多物品的供应可以主要依赖进口,但中国不行,作为人口第一大国,主要的物质供给必须依靠国内,即使某些少数类型物品或资源要较多地进口,也必须要有相应的其它类型物品出口去交换才行。
再次,中国目前的人均GDP还很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当前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相当一段时间内主体是靠制造业。农业在增长,但在GDP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已从改革开放前的30%以上降到目前的14%,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过低,只有三分之一左右,需要大力发展,但第三产业中无论是生产服务还是生活服务,都必需在物质生产(工农业)大力发展,人们收入有较大增长前提下,才能激发其需求。近年来,每年工业增长率都比GDP增长率高出几个百分点,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中国工业化的成就和问题
从建国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发展速度一直较快,已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门类齐全,产品丰富,已有相当多的产品产量达到世界第一位,价值量总体处于世界各国中第三到第四位之间。
在外贸出口中工业制成品已占主导地位,达到90%左右。近年来我国吸引外资数额巨大,其中外国直接投资(FDI)额有的年份达到世界第一,其中多数都投向了工业。
某些产品已达到较高水平,大的如大型港口设备,成套通信设备等,小的如打火机等。至于一些大批量的产品如服装、鞋、玩具,某些果蔬原汁等,则已占领了世界市场很大的份额。
中国也已开始形成一些大的企业集团,在Fortune杂志每年的500领先企业中,中国企业主要是银行、电力、电信等,但近年来也已有工业企业。
但是中国的工业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产品技术含量低,因此价值量低。外资企业多数在中国做的是加工组装等环节,他们把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部分留在本国,而把需要劳动力多而附加值低的部分转移到中国。这样做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符合比较优势,但带来的是转到中国的部分看起来规模很大,但实际上价值很低。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档次低,卖不出好价钱来。因此,尽管中国不少产品量已占世界首位,但价值量仍不高。在外贸中,附加值很低的加工贸易占了一半以上。
这种情况带来两个后果,一是企业用人多,劳动生产率低,用人多当然有增加就业的好处,但工人待遇很低,劳动生产率也很低。如珠三角、长三角的农民工,十多年工资增长很少,相应地工人没有能力提高自己,人力资本投入很低,反过来又影响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工人收入低,又无法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另一个后果是企业物质消耗过大,造成污染严重。一个说法是近1-2年中国消耗了全世界1/3的煤,近30%的钢,近40%的水泥,但GDP只占世界生产总值的4%左右。另一方面企业收入低,利润薄,又无力去治理污染。因此形成了不可持续的局面,如果新世纪新的翻两番要求能源、资源也翻两番,那是不可能的,全世界都支持不了。而如果污染也翻两番,那也是全世界都不能忍受的,因此是不可持续的。
三、中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央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表述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一)提高技术含量是根本
提高技术含量首先要解决技术来源问题。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一切依靠引进,自己什么也不做;另一种是片面强调自主创新、源头创新,这两种倾向都不可取。引进并不是坏事,中国现在的产业技术主体上是引进的,改革开放以前从苏东国家引进,改革开放以后从西方国家引进。问题不在于引进过多,而主要在于引进后没有去消化吸收,没有把人家的技术变成自己的,更没有改进提高,因此出现了反复引进的局面。事实上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做到一切都靠自己。再说,人家已经做过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一切从头做起呢。所以应该大力加强引进消化吸收,改进提高,应该看到把人家的技术真正掌握了变成自己的,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在此基础上改进提高,也是自主创新。有些领域我们有独特优势,或有较厚积累,可以从源头搞起,当然是好事,但总体来看,这些只能是少数,而不会是多数。因此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
其次,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这一点原则上早已明确,但成效不大,关键是体制,政策等方向问题。科技体制还一直停留在成果鉴定、奖励评比上,只讲学术标准,不讲市场标准,也没有真正鼓励企业搞技术创新的政策,或者说惩罚企业不搞技术创新的政策,以致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只是停留在口号上。
再次,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要主要靠自己搞技术开发是不现实的,另外还有相当多的行业共性技术也不是某个企业能够解决的。近年来,过去几十年建立的行业科研机构已经被改为企业了,因此需要按行业重建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国家要有一定投入,行业也应建立经费筹集机制,来解决共性技术和支持中小企业的需要。同时还要大力提倡产学研结合,但是在结合中“产”方要有主导权,即结合起来做什么,应由“产”方决定。
要重视知识产权,但要看到知识产权是把双刃剑,不是单讲一句重视就行的,也不是单纯的多申请专利就能全解决问题的。要真正把问题吃透,研究好战略战术,掌握好斗争与合作的分寸,力求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资源环境是制约
节约资源(包括能源),减少对环境影响当然离不开技术进步,需要大力推进各种节能技术、降耗技术、环保技术等,但从战略政策层面上更要注意。
首先是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问题。我们讲中国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几倍时,我们的产品能耗比它们只是高百分之几十,并没有那么大差距,主要差距在于产业结构。美国GDP中第三产业已占70%以上,第二产业只有20%多,而我国第二产业占50%多。同时美国第二产业中集成电路等信息产品占了很大比重,而这些产业消耗较少,飞机虽然消耗较多,但价值极高。而我国产业中钢、煤、水泥等消耗大户占了很大一块,即使机电产品也是价值很低,因此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就是个大问题。近两年各地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大大激化了能源资源的矛盾,当然产业结构有其客观的规律,当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但应采取各种政策,缩短重化工业加速扩张的历程,减少其负面影响,尤其是靠大量消耗国内资源以达到低价值产品的出口应予禁绝。
在产品结构上也应采取措施大力推广节能型产品,如小排量汽车,不但没有得到支持,反而在各地受到种种排挤。其他节能的推广也不理想,建筑中大量推行各种高耗材、高耗能的形式,节能型建筑还是停留在口头上等等现象比比皆是。
在发展理念上,绿色生产(制造)、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等应大力宣扬,具体当然要从实际出发,点滴做起。
(三)人力资源是基础
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资金密集型都要发展。因此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从中国实际出发,相当一段时间还是宝塔型的,低层次的人才需求量最大。
各层次的各类人才都需要提高。因此,教育、人才资源开发要有针对性,不能鼓励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解决的办法,不是保留单一条路,只是把路修宽一点,而是要有多条路分流,各得其所,否则矛盾会越来越尖锐。
当前一个突出问题是正确对待农民工。以为中国的劳动力资源是个无限大的水池,靠压低农民工待遇(包括工资及其它种种待遇),维持中国长期处于世界上劳力价格最低的国家之一,是不现实的。这样做,也是试图长期维持作为替别人打工的地位,应该说也是没有出息的,更不符合“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等思想和共产党的基本宗旨。当然提高也有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提高很多,但必须逐步去做。
(四)经济效益是结果
做到以上各点给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可能,但效益提高还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是企业要善于经营。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要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战略、决策、执行、监督要有合理的分工和相应的组织。当前大量企业中内部人控制,管理层权限过于集中的局面应有根本转变。大企业必需要有战略研究部门,应尽量减少盲目决策造成的浪费。
其次,政府一方面要去除直接投资冲动,杜绝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另一方面要减少以至取消对企业经营的直接干预,而是引导企业改制和做好市场监督工作。
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要从实际出发,减少浮躁情绪,不去盲目攀比,把短期业绩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树立长期发展观念。
(五)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
新型工业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处理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中国目前还是处于工业化时期,不搞工业化直接进入信息社会是不对的。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正视这一点也是错误的。应大力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要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工业各领域中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包括提高产品的信息含量,用信息技术改造设计、生产全流程,用信息技术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用信息技术来重组供销渠道等等。同时,工业的发展和进步也为信息化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因此,信息化与工业化不是对立、排斥、取代的关系,而是并存、促进、互动的关系。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阶段,工业化是使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全过程及其结果。因此,工业化决不仅仅是发展工业,工业化要引起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文化教育等等全方位的变化。这些已超出本文的范围,这里就不说了。相信在中央决策指引下,坚定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一定会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进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