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高考前后骗术多 安徽移动为通讯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17-06-09 11:13   文章来源:人民网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万千学子和家长的心,而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利用家长及考生对考试、成绩及招生的紧张心理,使用非法手段开展诈骗活动。安徽移动温馨提醒,针对花样繁多的“高考诈骗”行为,广大考生和家长需要提高防范意识。

诈骗手段一:贩卖“高考答案”诈骗。骗子们抓住考生急于通过考试的心理,通过各类途径向考生、家长兜售考题答案,通常全套价格在几千到几万元不等,骗取钱财后即失去联系。

诈骗手段二:以“特长生加分优惠”诱骗。骗子们称能办理艺术、体育、小语种等各类“特长生”加分,还会要求考生提供“特长生”资格证书,以此骗取钱财。甚至冒充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租用办公地点、考试场地,设立小语种、艺术类提前招生考试现场,私自组织考试,骗取考试费和录取费。

诈骗手段三: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诈骗分子通过短信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让考生输入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信息后,将这些信息记录并贩卖,或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

诈骗手段四:假借官方名义办有偿辅导。冒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高校名义搞高考志愿填报现场咨询、辅导活动,或仿冒官方网站开展网上咨询、专家指导、包准包录,向考生和家长收取高额咨询费、辅导费,令考生和家长遭受经济损失或丧失正常录取机会。

诈骗手段五:“助学金”诈骗。诈骗分子打电话给受害人父母,告诉他们孩子上学可享受助学金,有的家长和学生对此没有防备,因而受骗。此类诈骗对象均是高考后入学的新生,骗取家长准备的学费。

针对上述骗局,安徽移动诚挚提醒各位考生和家长,但凡涉及钱财信息的电话,要三思而行。当接到自称教育、财政等部门工作人员的电话时,要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以证实真伪。不要随意透露家人姓名、电话、职业等相关信息,坚持做到不透露、不相信、不理睬。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查分、报考志愿。

与此同时,针对多发的通讯信息诈骗,安徽移动也将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在骚扰电话短信拦截、打击伪基站、用户隐私信息保护、日常宣传等方面投入更多力量,全力营造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

电脑版网站 阳光小信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地址:中国北京西长安街13号邮编: 100804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标识码:bm07000001

京ICP备04000001号-2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