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简介

太原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老工业基地。位于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具有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是联系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战略支撑点。全市总面积6988平方公里,区域轮廓呈蝙蝠形,三面环山,汾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东西横距约144公里,南北纵距约107公里。太原古称晋阳,简称并,又称龙城,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代。市内人文景观独特,名胜古迹众多,自古以物华天宝和资源丰泽著称于世。太原是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之一,航空、铁路、公路交通便利,文教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环境日趋优化。目前,太原已初步形成开放、合作、共赢、和谐的发展环境,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初见端倪。


城市名单

基本情况

太原市工业基本情况



一、工业发展历程

工业是太原经济的主体。“一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项目太原有11项,依托冶金、化工、煤炭和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太原成为仅次于北京、天津的华北工业重镇,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经过建国6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装备制造、冶金、煤焦、化工等产业为支柱,并有食品、新材料、电子、电力、医药等30多个行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工业体系,拥有太钢、太重、西山煤电、富士康等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大型企业,其中,富士康(太原)工业园是全球重要的3C产品制造基地;晋西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火车轴生产基地;太原重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大型起重机和大型挖掘设备生产制造基地;西山煤电是全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太钢集团一直保持全球最大的特种钢(不锈钢)生产基地的地位。

太原市现有6个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3个,分别是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省级开发区3个,分别是民营经济开发区、太原不锈钢园区、山西清徐经济开发区。6个开发区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起步面积38平方公里,建设面积33平方公里,入区企业共3200余家,从业人数20万余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在25%左右。

二、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围绕市委推进“六大发展”、实现“六个表率”战略部署,太原大力实施“工业振兴行动”,围绕“稳增长、抓项目、调结构”的总体思路抓工作,全市工业新型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是工业经济稳中有进面对经济下行的沉重压力,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认真落实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出台“减负64条”工作方案、“稳增长20条”实施意见,成立14个帮扶小组,及时解决企业在融资担保、生产指标、用电用汽等方面的问题,多管齐下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1994亿元提高到221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3%,为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是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面对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困局,坚持抓增量,带存量,狠抓结构调整。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理念,优化工业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食品加工等六大新兴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非煤产业占比从62.8%提高到87.3%,新兴产业占比由44.2%提高到67.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16.7%提高到44.6%,已经超过能源、原材料行业之和(35%),稳居全市第一大产业,突破了靠资源发展工业的传统模式。

三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把项目建设作为调整结构、稳定增长的重要抓手,按照市委“五个一批”战略部署,强力推进阳煤太化清徐新材料园区、中天信安防科技产业项目等46个重大工业项目,31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投资累计完成2127亿元,比“十一五”增长45.6%,新兴产业投资占比由47%提高到57.5%,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总投资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达到50余项,北车太原铁路装备园、富士康苹果手机、锅炉集团循环流化床锅炉制造基地等20余个重大新兴工业产业项目相继完工投产,有效弥补了传统产业下行形成的缺口,增添了发展后劲。

是发展方式持续转变。面对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的形势,狠抓节能降耗,万元GDP能耗五年内累计下降19.73%,超目标3.73个百分点,居全省领先水平。全面完成国家、省下达太原市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五年期间淘汰钢铁落后产能70万吨,水泥564万吨,焦化398万吨,为新兴产业发展留出了市场容量和发展空间。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工作“三年任务一年完成”,得到国务院高度肯定,经验向全国重点推广。在冬季供暖期推广“洁净煤”,促进了空气质量改善。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由52.3%提高到68.2%,工业经济绿色发展步伐加快。

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坚决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中心或工程实验室,推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五年期间,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由88户提高到160户(国家级11户、省级77户、市级72户),太钢、太重在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评价中分列全国第1位和第3位,太钢设计院成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实施各类技术创新项目1209项,工业经济发展动力加快转换。

是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快围绕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加快新一代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顺利建成全光网城市,成为“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全国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深入推进两化融合,重点骨干企业ERP普及率达到70%。电子信息规模以上企业达31户,形成富士康、罗克佳华、太航科技等龙头骨干企业。新一代信息化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值年均增长45%,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七是行业管理全面加强。坚持“工业强市”理念,突出顶层设计,制定实施《太原工业振兴行动方案》,明确了奋斗目标、重点发展领域和保障措施。围绕“六权治本”要求,坚持依法行政,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权力逐项清理核实,形成权力清单。对24项行政处罚事项责任进行分解,完成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标定工作,切实规范权力运行。

三、发展规划思路

“十三五”的基本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7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完成国家和省约束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增加60家以上。信息消费年均增长20%,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20%。

“十三五”时期,着力完成好六大重点任务:

(一)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空间集约化利用程度,建设产业链完善、创新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按照区域主体功能,结合产业发展基础,以圈层式梯度发展为主要模式,以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推动形成中心辐射、圈层互动、区域融合的“三个圈层八大集聚区”工业总体发展格局。以开发区扩区和空间整合为契机,有序推进开发区产业布局优化,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传统产业向清洁化、集约化、新型化迈进,推动新兴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三个千亿级特色产业基地,全力打造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绿色食品三个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强化能源工业提质增效,抓住山西建设煤炭清洁利用基地带来的机遇,推进煤炭、煤层气、煤化工等产业技术升级,实现能源就地消纳增值,促进能源工业与高载能产业互动发展。

(三)转变发展导向,着力推进“五大融合”。坚定不移地贯彻“五大理念”,建立统筹协调、开放包容、良性互动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推进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产业融合,加速工业与服务业、金融、科技等产业的融合进程,搭建起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推进军民融合,建立国民经济动员产业协调机制,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推进产城融合,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推进区域融合,推进区区融合,发展飞地经济模式,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开放包容的区域工业经济融合发展格局。

(四)转变发展路径,提升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动“互联网+”行动,实施信息产业、信息消费“双千亿”工程,全面优化信息产业结构,实现网络、应用、技术和产业的良性互动。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在工业领域加快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工业智能化,建立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进“太原制造”向“太原智造”转变。

(五)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构建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的绿色工业体系。实施行业循环经济推进计划,构建适应传统产业新型化要求的闭环式循环型工业发展模式。全面实施能效对标活动,探索低碳产业发展模式。以工业污染全防全控为切入,实施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加快构建传统工业与新兴产业共生互补、互为耦合的工业生态化网络体系。

(六)转变增长动力,深化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抓好“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工作。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坚决淘汰低端、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加快升级。抓住宏观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打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等“组合拳”,帮助企业寻找新的盈利空间。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产业核心和关键技术攻关力度,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太原制造”向“太原创造”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