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简介

武汉位于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的交汇处,是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面积8569平方公里,人口1033万,GDP于2014年突破万亿,达到10069.48亿元,同比增长9.7%,四年来年均增幅达到16.2%。武汉水资源丰富,拥有5公里以上河流165条,湖泊166个,各类水库273座,总水域面积2217.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26.1%。交通优势突出,武汉素有九省通衢美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距离北京,上海, 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大城市都在 1000 公里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铁路方面,是中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米字形高铁网逐渐形成;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空运方面,是中国六大区域航空枢纽城市之一。 科教资源丰富,武汉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早在100多年前,武汉三镇就设有官立学堂128所,规模和门类居全国前列。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教育机构2309所,师生员工254万人;高等院校80所,在校大学生120余...


城市名单

基本情况

武汉市工业基本情况


一、工业发展现状

武汉工业诞生百年,是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晚清时期,张之洞督鄂兴办实业,奠定了武汉大工业基地的基石,武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20世纪初,武汉工业规模雄踞全国第三,享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汉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热潮中再度创造辉煌,打造了“武钢”、“武船”、“武重”、“武锅”等一批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品牌。以此为基础,武汉大力兴办地方工业,形成了体系完备、布局相对均衡的工业城市基本骨架。

二、武汉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排名实现争先进位。2015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约1.5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4万亿元,均接近2010年的2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504.2亿元,为2010年的1.8倍。在副省级城市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第8位提升到今年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10年第4跃居今年的第1位。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保持40%左右,在全市经济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产业实现多足鼎立。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700亿元,增长14.1%,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1040%提升到62.2%。在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的同时,单位能耗逐年下降。“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4%,单位能耗年均下降10%左右。重点产业增势强劲,千亿产业由2010年的1个增至5个,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2614.5亿元,连续6年保持我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地位。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1782.2亿元,同比增长9.8%,占工业比重达到14.4%。大企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全市百亿元企业户数达到17户,较2010年增加7户。

(三)工业投资持续加大,优质项目实现多点齐发。“十二五”期间,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累计超过1万亿元,约为“十一五”的3.5倍。2015年,全市工业投资完成2769亿元,工业投资规模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由第7提升到第2。五年来,实施投资100亿元以上、50亿元以上工业重大项目分别达6个、43个。上汽通用、东风雷诺、神龙三厂、东本二厂、80万吨乙烯、武石化炼油扩产、联想MIDH生产基地、中兴通讯光谷产业基地、格力电器智能装备产业园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引进、建成和投产。

(四)园区建设全面推进,产业发展实现集聚集约。在各新城区分别推进30平方公里示范园区建设,到2015年,全市已建成工业倍增发展区200平方公里以上,形成大光谷、大车都、大临港、大临空四大工业板块。2015年,3大开发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34.14亿元,占规上工业的40.7%。3个跨三环中心城区完成产值2294亿元,占规上工业的18.5%。5个新城区完成产值4576.18.亿元,占规上工业的37%,初步实现繁荣在城区、实力在郊区的工业发展格局。

三、今后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强调点

我们将紧抓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引领工业经济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武汉实际,谋划工业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

1)培育三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光电子信息。重点布局新型显示、光通信、集成电路等领域。

——生命健康。重点布局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

——智能装备。重点布局数控机床、机器人、增材制造、传感器等领域。

2)打造四个具有全国领先力的优势支柱产业

——汽车。重点布局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整车汽车产能达到300万辆。

——装备制造。重点布局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网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

——钢铁。围绕武钢等重点骨干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建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冷轧硅钢片、国内高档汽车板和高性能工程结构钢等精品钢材生产基地。

——石化。依托80万吨乙烯,重点布局石油、乙烯、合成树脂、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