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简介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是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山东省经济中心城市、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国海滨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也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拥有国际性海港和区域性枢纽空港,是国务院批准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核心区域龙头城市,拥有一个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经济总量紧排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位列第三。 青岛拥有海尔、海信、双星、澳柯玛、青岛啤酒、中车四方股份等知名企业,致力于打造家电、石化、机械装备、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服装、橡胶、食品、电子信息等十条千亿级产业链。截至2015年,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完成产值1.3万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5%。


城市名单

基本情况

青岛市工业基本情况


一、工业发展历程

青岛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工业城市,十九世纪末修建胶济铁路和青岛港,建设机车厂、造船厂和啤酒厂,成为中国最早生产机车和啤酒的城市之一。解放前青岛工业以轻纺工业为主, 1936年纺织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6.9%,资本总额占全国纺织行业总资本的24.4%,成为旧中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原有工业得到全面改造,新兴工业迅速发展,企业规模逐年扩大,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纺织工业在全国轻纺界一直享有“上青天”的美誉。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指引下,青岛工业焕发了青春,步入了发展快车道,产出规模逐年跃升,改革开放30年跨越了百亿、千亿、万亿三个台阶。

1978年到198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达到111.4亿元,用7年时间进入全国工业产值过百亿元城市行列。这一时期,企业管理体制和企业内部改革在调整中不断深化,工业总值年均增长10.2%,轻重工业比重基本在6535左右。

1985年到1996年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达到1117.4亿元,共用了11年时间。这一时期,青岛充分利用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的优势,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出口创汇成为重点,先后实施了技术引进战略和品牌发展战略,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3.3%,轻重工业比重进一步调整到6040左右。

1996年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1450亿元,共用了14年时间。这一时期,青岛市紧紧抓住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历史机遇,在深入推进品牌战略的基础上,先后实施了大集团战略和工业园区战略,加快对工业结构进行全局性、战略性调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经济总量连续翻番,规模优势逐渐显现,工业结构明显优化,轻工业不“轻”、重工业不“重”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

二、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青岛市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先后实施了大集团战略、工业园区战略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以大企业为主体,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坚持立足存量、技术改造、品牌培育、两化融合的工作路径,深入一线抓服务,攻坚克难稳增长,坚持不懈调结构,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有为。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7349.8亿元,同比增长7.8%。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45%。

2015年,青岛抢抓 “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为推动“十三五”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率先打造互联网工业领军城市确立了目标任务,指明了方向路径。

目前,青岛市已经建立了拥有37个工业大类、生产2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产业体系,冰箱、彩电、机车、汽车、轮胎等产量在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业中位居前列,青岛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品牌之都和中国制造业名城。

三、主导产业和产业园区建设

青岛市经过深入调研实践,立足本市产业发展体系,梳理确定了重点打造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十条千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为解决工业经济总量不够大、产品层级不够高、产业集聚不够强、本地配套率不够高等问题,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75%,其中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六条产业链过千亿元,并形成了以海尔、海信为龙头的家电和以中车四方股份、四方庞巴迪为龙头的轨道交通装备等在国内具有较为明显优势的领先产业,持续发挥工业稳增长、调结构重要支撑的作用。

在大力发展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塑造本土优势的同时,针对“十一五”后期工业新引进大项目较少、增量对工业发展拉动作用趋弱的局面,成功引进了一汽大众华东基地、航天科工产业园、中船重工隧道掘进机、北斗导航数据中心、比亚迪新能源客车、上汽清洁能源汽车、北汽新能源汽车等一批事关长远的高端项目。其中,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项目一期投资110亿元,后续还将跟进汽车发动机等核心配套企业30多家,总引资规模将超过300亿元,成为迄今为止青岛市引进单体投资最大的高端制造项目,实现了青岛为之奋斗多年的汽车梦想,必将对提升全市产业能级带来深远影响。

2012年,按照“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战略规划,制定出台了全市首个工业园区布局规划——《青岛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布局规划》,立足整合扩容提升,将原有100余个分散园区整合为50多个工业产业集聚区,集聚区面积由379平方公里调整扩大至930平方公里。2014年,牵头制定全市《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方案》,实施产业布局整合行动,进一步将工业产业集聚区优化整合为50个,总规划面积增加至988平方公里。2015年,全市工业集聚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0118亿元,产业集聚度提高到58.3%,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比规划前的2011年提高13个百分点;28个集聚区产值突破百亿,比上年新增4处。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500亿元的集聚区有4个,分别是黄岛石化产业集聚区、黄岛家电电子产业集聚区、胶州机电装备产业集聚区和城阳高速列车产业集聚区。产值在300400亿元的集聚区有6个,分别是即墨生命科技产业集聚区、黄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即墨机械制造产业集聚区、胶州家电电子产业集聚区、黄岛海洋生物产业集聚区和黄岛机械装备产业集聚区。产值在200300亿元的集聚区有10个,产值在100200亿元的集聚区有8个。

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省级基地6家、市级基地14家,国家级示范基地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年26个市级以上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工业总产值增长11.4%,完成产值占全市工业集聚区的60.2%;利润增长13.4%,实现利润总额占全市工业集聚区的71.4%。其中,家电电子、轨道交通装备等6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带动作用最强,累计完成工业产值、利润分别增长10.9%和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