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工业基本情况
一、工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工业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五年,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地科学认识新常态,准确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紧紧抓住新一轮振兴和金普新区获批形成的历史性机遇,满怀信心,攻坚克难,科学谋划,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工业强市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全市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五年来,工业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0%以上。国有及控股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控股企业增加值比重由“十一五”期末的33:42:25调整为25:56:19;轻重工业比例由28:72调整为24:76。预计到2015年底,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10年降低22.5%,年均降低3%。
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现新突破。五年来,石化领域改变了“有油头、无化尾”的局面,炼油能力达到305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PTA产能达到120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PTA生产基地;长兴岛石化产业基地获国家批准,定位于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在装备制造领域,我市企业研制的高速精密机床和智能制造生产线成功步入航空航天、核工业和军工领域,部分设备打破我国长期以来进口的局面;大机床主导产品成功转型,数控化率达70%以上,步入世界机床行业前列;在船舶工业领域,重点发展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
新兴产业发展态势旺盛。五年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等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融科储能是世界上唯一同时掌握全钒液流储能关键材料制备技术和电池系统制造集成技术的企业,在核电装备领域,形成了以一重加氢、宝原核设备、大高阀门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核电装备制造企业群,产品打破依赖进口局面。在新材料领域,涌现出富鼎碳素、怿文新材料、兆科生物、正大能源等100余家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纯电动客车项目顺利达产;曙光集团、大连黄海纯电动轻型客车首批车顺利交车;大连电机集团、罗宾逊电源设备等零部件生产企业迅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把培育发展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通信设备、新型元器件等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东北地区行业龙头地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多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十二五”期间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已超千亿元。
民营中小经济活力显著增强。五年来,全市民营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现已成为支撑大连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两先区”建设和县域经济的主力军,是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由“十一五”末的3220亿元增至2015年的4834亿元(预计数),年均增长8.47%。从规模工业上看,国有及控股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控股企业产值比重由“十一五”期末的33:42:25调整为“十二五”期末的25:56:19,民营工业增加14个百分点,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产业集群建设提质增效。五年来,全市产业集群规模迅速提升。高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大孤山石油化工、金州装备制造3个集群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金州新区电子信息、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瓦房店轴承等3个集群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19个省重点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全部超100亿元。全市产业集群的高端化和品牌化成效突出。大连湾临海装备、金州新区电子、高新区软件、瓦房店轴承、金州新区装备五个集群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瓦房店市被授予“中国轴承之都”,瓦房店市被授予“中国家纺流苏名城”,庄河市成为“中国实木家具产业基地”,普兰店市成为“中国西装名城”。
工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五年来,累计实施了10000余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新产品开发近8000项;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户、省级46户、市级47户,使我市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总户数达到155户。我市工业企业切实加强研发投入,众多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技术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光洋科技自主研发制造的五轴立式加工中心打入航空航天领域,并出口德国;四达高技术研制的“飞机壁板爬行制孔机器人”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国产化进程提供了重要装备,得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大连是国内重要的核岛装备研制基地,所研制产品应用在国内所有在役和在建核电站,一重大连加氢率先实现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批量化制造。
工业绿色发展卓有成效。五年来,全市工业建立健全了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体系,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制度,大力推进重点用能企业绿色低碳改造,“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取得显著成效。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1%,年均降低4.6%。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在东北工业经济整体低迷的背景下,自2014年8月份以来,全市工业经济明显开始下行。到2015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速降至近年来的最低点。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抓创新、走企业、解难题、破瓶颈,以问题为导向,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措施,千方百计稳增长,全力以赴调结构,有效遏制工业经济下行走势。2015年4月份以后,降幅逐月收窄,工业经济运行呈现积极向好的态势。工业中占比较大的石化、造船、装备制造等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链逐步拉长,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对全市的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集成电路、储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为工业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稳增长成效明显,工业经济基本面保持平稳。实现了“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十三五”顺利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大连工业发展思路
“十三五”是大连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大连市工业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加深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和理解,充分认识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坚定信心,锐意改革,强化体制动力和内生动力。尤其要正确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相平衡、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并进的关系;要坚持做好需求牵引与供给优化并举、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的有机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水平、高质量编制好“十三五”规划和“1+X”体系,切实将《中国制造2025大连行动计划》变成实际行动,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先导,加快大连工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大连工业核心竞争力。
“十三五”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连行动计划》,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实现新型工业化为目标,以创新发展为内生动力,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持续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工业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打造工业竞争新优势。
“十三五”时期的重点任务是:
——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建成。到2020年,工业经济增长与全市经济总量增长相匹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装备制造业比重显著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比重大幅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3%以上。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0户。全市完成新产品开发8000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产品占10%。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0项。突破和掌握一批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形成若干国际知名品牌产品。
——智慧城市全面建成。到2020年,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光纤覆盖率达到100%,第三代移动通信用户普及率达到98%。全市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覆盖有线电视用户比例达到95%。交通诱导系统覆盖主城区和先导区,公交电子站牌覆盖全市60%以上的公交线路。实现民生服务智慧化建设全面升级,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高,重点骨干企业信息技术综合应用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装备的智能控制技术普及率达到90%。
——产业布局更加优化。按照突出差异性功能定位和提升工业园区集约化发展水平的要求,优化全市重点产业园区布局,提高园区承接高新技术重点项目的能力。加快中心城区石油、热电等重点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步伐。推动工业园区与毗连的各类服务业集聚区、生活居住区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