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简介

福州别称榕城,是福建省省会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辖五区两市六县,总面积l.2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48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734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302.8万。福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2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出了昙石山、船政、三坊七巷、寿山石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闽都文化品牌,涌现出了林则徐、沈葆祯、严复、林觉民、郑振铎、冰心、陈景润、吴孟超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形成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地处东南沿海,面对台湾,邻近港澳,与东南亚联系紧密。海陆空三位一体、多层次、多功能的交通网络体系日臻完善。近台侨多、开放程度较高,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也是全国著名侨乡。山水清丽、生态环境优美,滨江面海,环境舒适,气候宜人。拥有鼓山、青云山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境内著名历史古迹150多处,各类园林37座,市区内河107条。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空气质量优良率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福州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


城市名单

基本情况

福州市工业基本情况


一、工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方面开展工业招商,拓展榕台产业对接,促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福州市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经济类型多样化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78年以前,福州市传统工业主要分布在机械、冶金、纺织等行业,食品、建材、工艺美术、轻工、电子等行业企业规模较小,主要以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为主。在改革开放及经济体制改革浪潮推动下,国有企业深入改革,民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兴起。自从1984年福新显像管厂、榕港铝业有限公司成立,1986年福州市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民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及外商投资经济在福州市蓬勃发展,投资规模持续增大,已成为福州市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机械、纺织、工艺等传统优势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电子、汽车制造等新兴行业迅速崛起。

作为蓬勃发展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福州市目前已形成了纺织化纤、轻工食品、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新能源等八个重点产业,其中纺织化纤、轻工食品、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5个产业集群已达千亿规模,纺织化纤更成为首个超2000亿的集群,集中了捷联电子、金纶高纤、华映光电、长乐恒申、金源纺织等10家百亿企业(集团)。

据统计,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927.9亿元,比增8.8%,增幅位居东部沿海省会中心城市前列,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全部工业产值完成8195.2亿元,总量首次突破8000亿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36.4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增长5.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25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产值3.4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109家,完成产值7304.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2.7%。

三、主导产业和产业园区建设情况

近年来,福州市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和转型升级双重压力,紧抓“四区叠加,一区毗邻”战略机遇,坚持创新转型,全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攀升,新兴产业裂变发展,实现新老产业的变速提挡。初步形成了纺织化纤、轻工食品、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电子信息五个传统主导产业集群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与新材料等三个新兴产业。

1.纺织化纤产业

2015年,福州纺织化纤产业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73.3亿元,比增19.8%,成为福州市首个产值突破两千亿的主导产业。至2015年底,纺织化纤行业产能规模达年产涤纶短纤维70万吨、涤纶长丝90万吨、锦纶长丝100万吨、纱线850万锭,成为是全国最大的化纤混纺纱生产基地和锦纶民用丝生产基地,经编产品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

经过多年培育,福州市现已初步形成了化纤、棉纺、织造、染整、服装、纺织机械为一体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纺织化纤产业集群,产业主要集中于“中国纺织产业基地”长乐市。产业链条趋于完善,棉纺、经编业所需的原料、生产工艺研发设计、设备零配件生产加工、设备维修、后道加工印染、服装加工等上下游产业配套齐全,规模优势明显,在国内涤纶纱、民用锦纶丝、经编花边等细分市场占据定价优势。

2.轻工食品产业

2015年,福州轻工食品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65.4亿元,比增8.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2.1亿元,比增8.6%。

福州市轻工产业主要由日用塑料制品、塑料型材、塑料薄膜制造、鞋制造等产业组成。其中,制鞋产业群以塑料鞋为生产主线,是全国第二大塑料鞋生产基地。食品行业中,水产品加工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以沿海县(市)为重点,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出口加工业,形成了福清对虾、长乐鳗鱼、连江鱼糜制品、福州鱼丸等具有区域优势、产业效益高的水产品特色产业。2015年,福州市水产品加工产量达150万吨,实现加工产值约270亿元,约占全省水产品加工业产值的40%。

3.机械制造产业

2015年,福州机械制造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65.1亿元,比增5%,占全省机械行业总产值的20.9%,位居全省首位,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7.4亿元,比增4.7%。

近年来,福州市机械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成效,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高,智能装备、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加工中心、数控机床、高精度专用设备等先进装备得到逐步推广应用。全行业共有高新技术企业6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0个、国家级和省级名牌产品50多种。

4.电子信息产业

2015年,福州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67.5亿元,比增11.3%,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福州市工业第五个千亿产业集群。

目前,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已形成包括平板显示、通信及网络终端、集成电路制造封装、电子元器件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体系,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国家创新型(含试点)企业5家。福州市被评为“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显示器领域)”、“国家平板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

5.冶金建材产业

2015年,福州冶金建材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62.9亿元,比降1.6%。目前已初步培育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如以宝钢德盛、吴航不锈钢为龙头的不锈钢产业集群;以奋安铝业、中铝瑞闽为龙头的铝材产业集群;以亿鑫钢铁、闽光钢铁、吴航钢铁为龙头的普通钢(建筑钢材)产业集群;以福耀集团、万达汽车玻璃为龙头的玻璃产业集群;以闽清陶瓷企业为龙头的陶瓷产业集群等。

产业园区建设方面,福州市科学规划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明确园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着力引导企业向同类产业或配套产业相对集中的园区发展。扶持、做强福州高新区、江阴工业集中区、长乐滨海工业集中区等一批集约程度高、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工业园区,福州台商投资区范围扩至环罗源湾南北两岸。加快建设闽台蓝色经济产业园、临空经济区、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等新兴园区。持续推进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完善园区学校、医院、商贸、文化娱乐、职工公寓等生活配套服务,增强园区承载功能。

目前,福州市23个重点工业园区规划面积794.7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208.8平方公里,全部从业人员共134万人。2015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6274亿元、工业增加值1691亿元、税金总额182亿元。工业总产值超500亿元的园区有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工业集中区等4个,税收贡献超10万元/亩的园区有福州软件园、福州高新区仓山园、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6个。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州软件园、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个园区获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四、工业特色和发展规划思路

1.产业集群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产业链核心环节“补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依托京东方、华映、捷联等重点企业,突破面板前段工艺、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等核心技术,完善平板显示产业链。石油和化工产业方面,引进了申远新材料、天辰耀隆等一批上游企业,为下游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打下坚实基础。

2.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一是企业技术中心迅速发展。2015年,福州市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已达226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91家、市级13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7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2家。企业技术中心覆盖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纺织、食品等重点行业。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5年,福州市工业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领域产品产值达到1400亿元(预计值),其中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目录》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300亿元(预计值),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9%和15.7%。福州市共有星网锐捷、新大陆、福耀玻璃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星网锐捷、新大陆、福耀玻璃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星网锐捷、新大陆、福耀玻璃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

3.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福州市大力发展移动支付、数据安全、教育信息化、车联网等信息消费自主创新重点项目,开展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传感等物联网关键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加快数字家庭推广应用,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并推出家庭安防、智能家居、智慧社区、智能地产、居家智慧养老、智能交通、智慧旅游、数字内容等应用服务,重点行业信息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福州市相继获批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2015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突破800亿元,其中,软件产品收入约占44%,信息技术服务收入约占53%,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约占3%。

4.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福州市秉承绿色节能的宗旨,着力推进低碳循环发展与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全面推进全市绿色发展新格局。201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7.0%,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福州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战略转型期,也是福州市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智能制造、落实“互联网+”、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时期。福州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四区叠加”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一区毗邻”优势,进一步加强对台合作与先进产业承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完善园区载体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强工业强市建设,力争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工业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1.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培育增长新动力

原有支撑福州市产业发展的动力已弱化,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教育、科研、人才等创新优势,大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转型。

发挥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物联网相关产业集聚优势,加快产业集聚,建设物联网产业园,推动国家物联网示范区域试点建设;以云计算数据中心和大数据平台建设为切入点,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融合,打造海西云服务应用先行区及云平台和软件集聚区;以推动“机器换人”专项行动为契机,积极引进和壮大新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加快壮大智能装备制造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与各大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重点开发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海洋药物等现代医药生物技术,提高生物医药的研发及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核电、风电、超超临界火力发电等清洁能源,培育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电池、风力发电机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生物质能源,形成较为齐全的新能源产业链,加快发展核电产业;重点发展纳米材料、高端金属材料、高性能塑料、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生物基材料等,完善产业链条,使其成为福州市未来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

2. 促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按照创新驱动、转型提升、效益优先、融合发展的思路,巩固主导产业规模优势,注重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突破高端产品,拓展产业链高端环节,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产业重大项目,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电子信息、石油和化工、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做大做优做强,走高端化发展道路。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OLED移动终端、激光电视和激光投影等产品,促进产品转型升级,打造完整产业链。推动核心信息通讯设备体系化发展及规模化应用,生产面向三网融合应用的终端产品,并着力发展工业控制、动漫游戏、IC设计、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金融、办公自动化、防灾减灾等重要领域、重点行业的嵌入式和应用软件的研发;机械制造产业推进技术研发,加速新能源汽车及其动力电池、电控电池等研发和产业化步伐。提升特种船舶、海工产品和高技术高附加值大型船舶的生产能力,并大力发展远洋渔船制造业。鼓励研发大型数控车床,发展福州市大型机械,提升福州市数控机床水平。将‘互联网+’的思维融入产品创新,促进现有纺织数控机械与互联网、物联网有机结合,推动“绿色纺织”和“智能纺织”等新型纺织机械的研发生产;石油化工产业推进石化终端产品在关联产业中的应用,增强产品研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鼓励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力争在氟硅材料、可降解材料、功能性膜材料、储能材料等化工新材料领域有所作为。

3.加快传统产业供给侧改革,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促进产业的优化重组,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巩固纺织化纤、冶金建材、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

纺织化纤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转型升级,推动与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重点突破高性能化学纤维发展,不断提升化纤产品差别化率。棉纺行业推广应用清梳联、高速并条、喷气纺纱机、涡流纺纱机、气流纺纱机、自动络筒机等新型纺纱机械,发展新型纺纱技术,提高无卷化、无结头纱、无梭布、精梳纱、紧密纺高支纱产品比重;冶金建材产业调整优化钢铁产业结构,引导企业联合重组,加快钢产业的改造提升,有效应对钢铁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形势,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支持高精铝板、带、箔、管材及型材技术开发与应用,发展高附加值铝材产品,延伸铝加工产业链。推动闽清陶瓷产业、罗源石板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控制总量、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不断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轻工食品产业开发功能化、复合化、环保型新产品,扩展应用领域。大力拓展高分子材料应用,研发以塑代钢的新节能制品,推动塑胶产品进入石油化工、汽车塑胶、医用塑胶等领域。大力发展绿色及精深加工为特色的水产品、粮油食品、方便休闲食品和果蔬饮料,推进食品产业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构建食品安全产业链可追溯系统,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保护和传承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等传统工艺精品,重点扶持工艺美术的创新、设计和研发,提升工艺美术创意水平,形成创意引领消费,消费促发创意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