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简介

重庆是全国第四个直辖市,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17万人,城镇化率60.9%。直辖以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内陆开放平台和以长江黄金水道、渝新欧国际铁路等为支撑的开放通道全面形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谋划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工业已形成汽车和电子双轮驱动,其他产业多点支撑的格局。汽车产业建成1+10+1000集群,全国每8台汽车就有1台重庆制造;电子产业建成5+6+800全球最大电脑产业集群,实现全球每3台笔记本就有1台重庆造。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利润增幅连续三年居全国前列。


城市名单

基本情况

重庆市工业基本情况介绍


一、工业发展历程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1891年开埠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是开埠通商的萌芽发展期;二是抗战时期大量企业搬迁到重庆的基础培育期;三是依托三线建设布局一批重大项目的巩固发展期;四是直辖以来的快速发展期。通过引进、培育和不断优化调整,目前形成了由汽车、电子、装备、材料、化医、消费品和能源组成的“6+1”支柱产业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汽车、摩托车制造基地、仪器仪表基地,正努力打造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

二、工业发展现状

(一)工业保持较快增长

重庆坚持 “以增量调结构、以创新促升级”,千方百计助推工业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十二五”末规模工业总产值迈上2万亿台阶,增加值增幅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今年1-5月,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1%,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超过1/3,工业对地区GDP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40%左右。

(二)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从产业结构看,形成了汽车和电子产业“双轮驱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的多点支撑格局。通过推动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目前已形成以惠普、宏碁、华硕、东芝、思科5大品牌商为龙头的“5+6+800”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各类信息终端产量达到3亿台件,笔电产量占全球1/3,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汽车工业形成了“1+10+1000”的产业集群,2015年整车产销达到305万辆,占全国1/8,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

二是从所有制结构看,国有控股、外商及港澳台、民营经济共同发力,经济活力不断增强。2015年末,国有控股、外商及港澳台、民营企业产值分别增长8.9%、0.8%、20.9%,占全市工业比重分别为25.3%、23.8%、50.9%。其中,民营经济尤为活跃,占比较2010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近八成,比2010年提高30个百分点。

三是从能耗结构看,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用较少能耗支撑了经济较快增长。2015年重庆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22%,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6%的节能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至1.02吨标准煤,比2010年下降3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83%以上。

(三)工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利润总额达到1394亿元,增长16.8%,增幅连续三年居全国前2位;全员劳动生产率29.9万元/人•年,增长12.5%;企业亏损面10.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7%,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水平0.9个百分点。百元主营业务成本84.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元。总资产贡献率14.9%,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

(四)工业投资稳定助推

2015年重庆工业投资额4990亿元,增长19.8%;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2.2%,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65.9%,外商投资占3.4%。北京现代、惠科面板等137个重点项目按期开工,计划总投资1096亿元,年内完成投资约340亿元。

(五)区域工业协调联动发展

20139月,重庆区域结构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个功能区域。三年来,全市工业战线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特色、差异、协调、联动发展的格局初具雏形。城市发展新区工业主战场地位日益突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移动终端等加速布局,2015年城市发展新区工业总量占全市的41.8%,增长贡献率57.2%。工业投资额占全市工业的60%,增长贡献率达八成;都市功能拓展区产业高端化趋势明显,2015年工业总量占全市工业47%,增长贡献率28.9%。都市功能核心区研发、设计、结算等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同时,渝东北和渝东南两大生态区塑料制品、钟表、小家电、眼镜、金属加工、纺织服装、特色食品等产业竞相发展,“专精特新”趋势进一步显现,生态结构得到优化。

(六)创新驱动形成支撑

“十二五”期间重庆工业研发投入累计近800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82.5%。2015年,全市企业研发投入199.7亿元,增长19.9%,研发投入强度达到0.97%,全市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1225家,增幅达25.8%。新增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类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累计达47个。长安汽车“五国九地”全球研发体系成为业界典范,福特、康明斯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在渝建立研发中心。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重庆赛宝工业技术研究院、中船重工西部科技中心、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等平台纷纷落户。企业创新成效明显,专利授权2.55万件,年均增长21.6%。长安、四联集团成为国家级质量标杆企业。重庆通用等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重庆青山工业等9家企业获评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新增中国驰名商标88件、重庆著名商标671件,分别达128件和1306件。

(七)开放水平显著提升

重庆加速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工业“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开放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4615亿元,总量居全国第10位;机电产品出口额2596亿元,占全市出口额的76%。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07.65亿美元,其中工业实际利用外资约40亿美元,连续5年保持此规模。截止2015年底,在渝世界500强工业企业达198家。

四、工业发展规划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工业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这些矛盾和问题,将增大重庆工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等成为最活跃的前沿领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部署深入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为重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十三五”发展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工业经济质量效益为核心,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指引,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为重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十三五”主要目标:工业总产值4万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工业增加值1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左右;工业投资累计2.5万亿元;规模工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2%;规模工业利润率稳定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8%。打造信息枢纽和互联网经济高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